English

  他出生在农村,高音大喇叭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;他屡获国际重大声乐比赛大奖,活跃于世界歌剧舞台;他致力于将中国本土歌剧节目推向世界,深受各国观众喜爱。
        本期《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——文艺名家讲故事》栏目对话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、歌唱家廖昌永。

故事里的事

 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,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做职业歌唱家,因为这离我的生活实在太远了。我们村里有个高音大喇叭,生产队用它播出工消息、天气预报,平时还会放放音乐。有几次大喇叭里放了些西洋音乐,当时我对这些歌曲不了解,不知道谁唱的,也听不懂,只是觉得这些歌曲很动听,后来才知道这些歌曲是多明戈、帕瓦罗蒂的歌。

  1996年,我被文化部选派去法国参加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。比赛那天,我在台上唱到一半时,黄豆大的汗珠“啪啪”往下掉,眼睛都快看不见东西,我感觉坚持不住了,一鞠躬就往台下走,刚走到台口就晕倒了。组委会建议我休息一会儿再唱。我唱结束时台下掌声雷动,观众反响很好,我便进入了决赛。最终比赛结果公布,我的评委分和观众分都是第一。

  我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个词:“艺如其人”。作为艺术家,专业很重要,但道德品行、人格修养更重要。我们学艺术时,老师跟我说,你要爱心中的艺术,不要老爱自我,不要老想着自己怎么着,你一定要对你所从事的职业有敬畏感。我总在想,作为一名歌唱演员、声乐教师,你心里在想什么,实际上从你的表现里面、你的表演里面、你的作品里面,都能够反映出来的。

  唱了这么多年歌剧,我发现一个问题,我们唱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国外的。虽然也有中国作曲家写的一些作品,像谭盾的《茶》,但是中国人写的歌剧也需要用英文唱,所以在观众心中,歌剧的中国特点、中国特色还是不够的。

  有一段时间,国内的歌剧创作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现象。多投资金,用一两个月就能做一部歌剧出来,这是不符合创作规律的。搞艺术创作,首先要静心,要深入生活,要言之有物。音乐作品要服务于大众,一定要了解什么样的东西是观众想要的,创作题材是否符合歌剧形式,不能拍脑袋决定。在歌剧创作中,我也在不断尝试,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前提下,兼具可听性、可看性、思想性。

故事里的作品
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